““全要素”保供 “全方位”预警 “全链条”监管--平凉市市场监管局紧盯药械市场热点问题全力以赴解决群众关切
近日,随着疫情防控“新十条”政策的优化调整,市民购买疫情防控药品、口罩、抗原试剂等需求急速增长,个别品种药品一时紧缺、部分药品价格出现波动,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针对这一现象,平凉市市场监管局迅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立即行动,主动出击,通过持续强化监督检查、提醒告诫、警示约谈、销售监测、市场调度等措施,着力抓保障、强预警、稳价格、严监管,全力解决群众关切。
一是“全要素”保供,解决群众“购药难”问题。即时优化防疫措施。自12月9日起,全市零售药店销售(含网络销售)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等“四类药品”不再进行实名登记报告,不得限制群众线上线下购买,不需查验进店人员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健康码。全市707家零售药店全部开门营业。调研座谈协调解决问题。12月6日、13日,市市场监管局先后两次召开疫情防控药械供应保障座谈会,协调解决药械生产经营企业经营当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求药械生产经营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广开购药渠道,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守好质量生命线。发出倡议保障药械供应。12月9日,市市场监管局联合省药监局庆阳执法局向全市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发出了《保障药械供应倡议书》,倡导各生产经营主体全力保障供应。公布24小时营业药店方便群众购药。12月11日,市市场监管局公布了53家具备24小时营业条件的零售药店名单和162家药品网络销售的药品经营单位名单;华亭市局公布了4家具备24小时营业条件的零售药店名单和12家药品网络销售的药品经营单位名单;泾川县局公布了23家经营中药饮片零售药店名单、8家新冠病毒治疗预防汤剂零售药店名单、7家24小时营业零售药店名单;崇信县局公布了5家具备24小时营业条件的零售药店名单、7家药品网络销售的药品经营单位名单,方便群众就近随时购药。加强调度促进企业加快生产。会同工信部门加强药品生产企业协调调度,目前蓝康公司、兰州佛慈制药公司崆峒分公司开足马力,保障市场供应。摸清底数确保正常销售。建立日报告制度,对疫情防控药械销售、购进情况调度到单体药店,动员组织各药械生产、批发、零售连锁总部加大与上游药品生产企业的沟通协调力度,扩大进货渠道,加大相关药品储备量,确保货源储备足、销售正常。
二是“全方位”预警,遏制企业“乱涨价”现象。发布提醒告诫书稳定市场价格。12月6日,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关于疫情防控相关医疗药品及用品价格提醒告诫书》,要求经营企业规范价格行为,严禁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发出紧急通知维护价格秩序。12月9日,市市场监管局发出《关于规范和稳定医药用品价格秩序的紧急通知》,要求加强与卫生、医保等部门的衔接和药品批发及零售连锁企业的联系,加强对重点疫情防控药品以及抗原检测试剂盒等医疗器械价格的动态监测,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动态,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及时进行预警,严防“乱涨价”行为发生。适时监测掌握药品价格动态。通过会议、函件、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掌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疫情防控用药价格情况,要求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严格遵守价格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保持药品价格稳定。
三是“全链条”监管,防范行业“系统性”风险。强化药械质量监管。加强与公安、卫健、医保等部门合作,依法严厉查处非法渠道购销药品、违规销售处方药、套购回流集采中选药品、销售假劣药品等行为。持续加强对核酸检测试剂及防疫用药械的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对核酸检测试剂、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等疫情防控器械质量进行全面监管。加大督查检查力度。药品生产、流通、医疗器械、价监等专责组,深入各生产企业、医疗机构、零售药店,通过飞行检查、督查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发现漏洞,及时堵塞。严查违法违规行为。对各辖区医药用品经营主体实施全覆盖、循环式不间断巡查,从重从严从快查处不明码标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串通涨价、价格欺诈等违法法规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夸大功效、仿冒混淆等误导消费者、损害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行为,依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和经营者合法权益,对性质恶劣、社会影响面大的典型案件,公开进行曝光,严防药品及医疗器械行业领域系统性风险,确保当前药械市场秩序平稳,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作者:王启鑫 审核:贾明宇 责任编辑:孙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