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诊断暖企心 精准服务赢赞誉——我市开展质量诊断进企业活动
“政府主动上门‘把脉问诊’,还送来了量身定制的‘提质方案’,这样的服务真是做到了我们心坎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开展的质量诊断活动走进辖区企业,从干货满满的培训课堂到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从坦诚深入的座谈交流到细致入微的现场指导,每一个环节都让企业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专业与温暖,赞誉声在中小企业间不断传开,引发持续热议。
培训会上“解渴”,理论指导明方向
“以前总觉得标准化管理是大企业的‘专利’,听完课才明白,中小企业更需要通过标准化降本增效。”在灵台县培训现场,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小微企业主王某听完课后感慨地说。当天的培训中,工作组围绕首席质量官制度、质量强企强链强县联动等内容,用“案例+实操”的方式拆解专业知识,既有《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的政策解读,也有“如何通过标准比对发现生产漏洞”的具体方法。
参训的企业代表们听得格外认真,不少人拿出手机拍下课件,或是进行现场互动,追问专家具体的操作方式。培训结束后纷纷表示,培训内容“解渴”又“接地气”。
车间诊断“较真”,精准把脉开良方
“这是我们目前所生产的产品,产品质量全部都达到了国家标准,除了代加工的订单之外,我们想要进一步扩大自有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但总是没有好的办法,收效甚微……”在甘肃旭翔德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产品展示间,企业负责人指着产品向工作组介绍。工作组一边查看产品标识,一边向质量管理人员了解质量管控关键环节,当场建议在做好品质管控的基础上,要积极进行品牌培育,对相应的产品及时进行相关认证和海关备案,在抢占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宽出口渠道,从而扩大销量和品牌影响力。
这样“面对面、手把手”的诊断,在每个县(市、区)都在上演。工作组不摆架子、不走过场,深入生产车间看流程、查记录、问难点,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规范性,到生产设备的校准周期,再到员工的质量意识培训,每个细节都不放过。“专家们不仅指出了我们的标准声明公开不规范,还帮我们梳理了符合行业特点的修订清单,连怎么对接平台申报都讲清楚了。”新鹏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听着诊断意见和整改建议,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直呼“太实用”。
座谈会上“交心”,政企同心破难题
“中小企业质量提升缺的不仅是技术,还有政策衔接的‘最后一公里’”,在座谈会上,静宁县成纪伊昊食品有限公司李亚洲同志的一句话引发共鸣。座谈中,企业代表们敞开嗓门提诉求:“希望能多组织行业内的质量对标活动”“首席质量官的培训能不能常态化”“能不能定期通过专门的渠道对更新或者新修订的标准进行解读”……针对这些问题,工作组一一记录、现场回应,表示会持续跟进,尽快建立了“问题清单+责任单位+解决时限”的跟进机制。
“以前总觉得和政府部门沟通有距离,这次座谈像‘拉家常’一样,我们的难处有人听、有人管。”一位参会的中小企业主说。这种“面对面听诉求、实打实解难题”的方式,让企业感受到了政府服务的温度,也坚定了抓质量、谋发展的信心。
如今,质量诊断活动圆满结束,“质量意识”已悄然在更多企业扎根。从车间里更规范的操作流程,到办公室里更完善的管理台账,再到企业主口中“把质量当生命线”的共识,这场活动正像一粒种子,在全市中小企业中播下提质增效的希望,也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宗保军 编辑:苏成 审核:贾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