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药品、保健品陷阱提示

  • 时间:2025-05-13 09:15
  • 浏览次数:
  • 来源:平凉市市场监管局
  • 字体: [ ] [ ] [ ]
  • 分享:

下面这十个常见的购买“保健食品”陷阱,老年人一定要千万注意!切勿上当受骗!

陷阱:养生讲座当铺垫

一些不法商家打着养生讲座的旗号忽悠老年人,对老年人以赠送鸡蛋、面条、酱油等小物品相诱惑,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

提醒一些不良商家免费为老年人送饼子、挂面,诱导老年人听健康讲座,实为销售高价驼奶。敬请广大老年人不可贪图小利,天上不会掉馅饼。

陷阱:广告明星充专家

一些不法商家以“访谈、讲座、采访、座谈会”等形式为幌子,邀请专职“广告演员”假冒专家、教授和老中医在现场进行“养生”讲座,顺便兜售保健食品。不少老年人因为盲目信任这些所谓专家或名人的介绍,从而选购了大量假冒保健食品。

提醒对“老年人讲座”留个心眼儿,多对照生活常识想想,实在无法判断,也要采取“拖”的方式,弄清楚产品的真实面目再出手也不迟。

陷阱:夸大功效要天价

非法组织者一般选择在菜市场、集贸市场附近以及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他们谎称受医院委托,正在开展一项针对老年疾病普查的“心脑康复工程”,组织者请老年人填写“健康状况普查表”,逐步了解老人的家庭人员组成、家庭收入、健康状况等,圈定“潜在客户”,最后,他们向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老年人发放免费体验卡,根据此前的健康调查,有针对性地夸大产品功效,诱骗老年人花高价购买。

提醒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往往夸大产品功效,含有“绝对化”用语和不实承诺,声称可以治疗某种疾病,使用“彻底根治”“药到病除”等用语,或者以“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无毒副作用”等承诺,欺骗、诱导老年消费者。

陷阱:免费体验藏猫腻

一些不良商家经常打着所谓的“专家”名号进行所谓的“义诊”活动,先是免费讲课,再进行免费量血压、血脂等常规检查,假称老年人患有某种“严重疾病”,最后利用老年人听到病情六神无主的状态,适时地推销保健食品。建议老年人先购买一个疗程,并告诉老年人食用一个疗程后,其还会再来做免费问诊。二次问诊,结果是病情好转,建议老年人接着购买该保健食品,如此周而复始。

提醒要认清“专家”的资质,去正规医院看病就医。要特别防范所谓的“专家”实际上就是企业销售人员,只是穿了个白大褂而已,趁机向老年人推销高额保健食品。千万不要被这种所谓的“免费体验”所诱惑,要知道“免费午餐”背后肯定暗藏猫腻。

陷阱:亲情拉拢为牟利

针对部分老年人远离子女、生活孤单寂寞的特点,有些不良无信的营销公司则雇佣人员,采用嘘寒问暖、上门陪伴、聊天、做家务等方式,通过所谓亲情服务与老年人建立起信任关系,温情麻痹,随后高价推销保健食品,使老年人“无法拒绝”“心甘情愿”地自掏腰包买其功效夸大的暴利保健食品。

提醒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在保健食品消费中,要保持一份理智,切忌为了感谢别人所谓的关怀而买了一堆自己不需要或是没有效果的产品,造成了财产损失和身体的损害。

陷阱:小恩小惠是诱饵

利用“免费试用”“免费套餐”“赠送体检”等小恩小惠吸引老年人,最后要求老年人购买其价格高昂的产品。

提醒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面对不法商家承诺的免费赠送、半价促销等要经得住诱惑,不贪图小便宜,否则可能会吃大亏。

陷阱:试吃试用套住你

骗局中,最普遍被不法商人使用的“试吃试用”也是屡屡得逞。针对老年人比较节俭的特点,一些商家会采用试吃试用的方法,告诉老年人可以先试吃几天。在试吃的过程中,会有专人跟踪问访试吃情况,在问访中,不停地向老年人灌输该产品如何如何好,然后向老年人诉苦自己工作如何不容易,完不成业绩公司会如何如何等,面对态度诚恳的小伙子小姑娘,几次下来,很多好心老年人就觉得“孩子在外打拼不容易”,而且也试吃过了,没什么不适感觉,掏钱购买水到渠成。

提醒对于一些突如其来的保健食品推销员,老年人不要碍于面子不好回绝。实在回绝不了,就用一些诸如“过两天再说”之类的语言先应付过去,然后离开“是非之地”。

陷阱:科技幌子难分辨

保健食品销售展会一般在高级酒店租一个厅或在公司会议室举行,老人入场后将接受“名医”讲课“洗脑”。一般公司老板会先渲染公司实力有多强,例如,与XX大学医学院达成战略合作、所邀请的名医名气如何大。讲座形式虽老套,内容却不断升级。讲座引入很多生物科技、量子科学、激光治疗时髦概念。打“科技牌”是保健食品会销常用套路。

提醒保健食品日益成为虚假广告的“重灾区”。老年人在通过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媒体接触广告时,要提高辨别意识。所谓的高科技产品实际上就是普通的保健食品。

陷阱:会员优惠暗下套

一些不良商家向老年人承诺购买保健食品成为其会员后,不但产品价格可优惠,如果介绍朋友过来,还能有高额回扣,诱骗老年人成为会员后带朋友过来购买保健食品。

提醒面对各种诱惑,老年人不可贪图小利。

陷阱十:饥饿营销使损招

一些不法商家通过请一些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给老年人造成不买就没有了、不买就吃亏的心理暗示,不知不觉中被“洗脑”,从而购买产品。

提醒不要轻易相信商家的供不应求的广告宣传,要理性观察分析、不要跟风、不要被假象蒙蔽、理性购买。

平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年5月12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