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提质筑防线 创新赋能绘新篇让良好营商环境成为迸发生产力的沃土
食品小作坊是地方食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载着传统特色美食文化,又涉及民计民生。目前,我市食品小作坊大多表现为规模较小、布局分散、管理不便,产业升级较为困难,这些矛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面对这一现象,平凉市市场监管局主动作为,紧紧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这一核心,充分调研走访,多方咨询论证,从产业布局入手,着力优化服务,积极破局提质,将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建设作为推动食品产业升级、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举措,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取得良好成效,走出了一条优化营商环境助推传统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合理布局,集“散”成“聚”,推动食品产业集聚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投资、市监抓总、部门配合”的建设模式,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盘活存量、拓展增量”的建设途径,采取“依靠集中加工区,发展示范小作坊,提升普通小作坊,打击游击黑作坊”的方式,分批分期逐梯次提升转化,高标准规划。市县两级政府积极筹措资金,累计投入1.2亿元、吸引第三方投资3亿元用于集中加工区水、电、暖、气、电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各集中加工区基础设施完备,厂房车间规范整洁,为小作坊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环境。同时,抽调32名市场监管所的业务骨干分3个组,开展了“示范小作坊双交叉验收活动”,历时15天,覆盖全市的60个乡镇,为示范食品小作坊的孵化培育提供了思路启迪和经验支持。
二是蓄势开局,除“弊”鼎“新”,优化服务激发发展活力。平凉市市场监管局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推行“一窗式”“一网式”“一站式”“高效办成一件事”等政务服务模式,不断优化食品小作坊审批流程,结合食品类别与流程布局,绘制了面制品、肉制品、豆制品等13张不同业态食品小作坊流程布局参考图,将申报材料由8项简化为4项,许可时限由15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食品加工小作坊登记证》注册登记实现“一网通办”。各县区局均组建了50人不等的食品检查员队伍,按照“一品一图”标准,对新开办登记申请和提升改造的小作坊从生产加工经营选址、工艺流程布局、加工环境装修设计、设施设备安装调试、生产过程控制、原料及成品储存等6方面提前介入证前指导,避免小作坊在装修过程中盲目动工,导致出现二次整改情况,影响办证工作效率和增加改造成本。调配经验丰富的食品生产检查员进行现场核查,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办证效率,为小作坊提供便捷服务。在准入准营同时,积极搭建电商营销和区域配送平台,组建“平凉西北绿源”电商平台,覆盖多个电商品牌,销售加工区产品50种,年销量700万元。建成平凉食汇达食品配送中心,铺设直营店和配送仓30余个,年订单数5万个,配送货值3000万元,有效解决了小作坊产品销售配送难题。
三是积极破局,由“防”转“安”,筑牢食品安全监管防线。全市市场监管系统严格执行食品小作坊登记管理制度,按照“两个参照”“三个分开”“三个具有”的标准,对小作坊的设备布局和生产流程进行规范,确保准入门槛合规,规避交叉污染风险。依托甘肃省“陇上食安”监管平台,在集中加工区全面推行“互联网+透明车间”监管模式,积极运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等机制,实现“无感化”“智慧化”“免打扰”的监管新模式。建立打击违法机制,联合公安、环境、卫健、城市执法等部门,开展“社会面清零”行动,关停取缔“黑作坊”80余户,查办案件70余起。
四是全力成局,因“乱”而“治”,共同绘就民生幸福新图景。平凉市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和丰硕的成果,推动小作坊由“小散低”向“名特优”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生产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平凉特色食品美誉度,营造优化营商环境,有力激发市场活力,为全市食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高质量发展创新了实践,创出了新路。其创新亮点在于:破解了“小散乱”监管难题,为食品安全治理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推动传统产业集约化转型,形成“技术升级+品牌培育”双轮驱动模式;构建民生保障新载体,通过“保安全”与“促发展”协同增效。
截至目前,全市建设了7个集中加工区,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整合吸纳食品小作坊经营主体350户,规范达标率为100%,培育命名“平凉市示范食品小作坊”2批140户,年产值不断攀升,其中4个加工区年产值过亿元,崆峒区清真肉制品集中加工区年产值达到8亿元。2023年3月“食家巷”品牌成功入选中央电视台新媒体电商直播,产品销往兰州、西安、长沙、武汉、乌鲁木齐、西宁、郑州等地。通过“集中入园+智慧监管”模式,监管覆盖率从分散经营期的52%提升至91%,实现原料溯源、生产过程、成品检验全链条数字化管控,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向上,食品相关投诉量逐步下降。发布《静宁烧鸡》《静宁大饼》两项团体标准,指导注册“静宁烧鸡”“静宁大饼”集体商标,“者师”炸鸡商标。盘活崆峒区寨子街菜市场、静宁县金果博览城、华亭市东升市场闲置资产3处,面积2.8万㎡,占比48%,有效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
(作者:王丹 编辑:田悠燃 审核:贾明宇)
下一篇: 《清单重构“加减法”营商环境“乘除法”》